系列讲座 | 走进青岛德县路小学,带你看尽神奇的海洋生物

  为深入实施《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(2006—2010—2020)》,贯彻响应中国科协制定的《关于开展科普中国百城千校万村行动的意见》,推进社区、学校、乡村与“科普中国”的精准对接,提升全民科学素质。2018年5月24日,联盟单位青岛水族馆讲解员王欣月老师,带着活灵活现的海洋生物标本,为德县路小学二年级2班的同学们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海洋科普活动。



  首先,王老师给同学们讲了鲨鱼是地球上比较早出现的生物,比恐龙出现的都早。同学们学习了鲨鱼为什么会吃人、最小的鲨鱼是哪种、鲨鱼的牙齿、鱼翅的来源等知识。知道了可以通过尾巴、腮裂、皮肤等特征区分鲨鱼和鲸鱼。鲸其实并不是鱼类,而是哺乳类动物,它有许多和鲨鱼极不相同的特性。鲨鱼是左右摆动尾鳍来使身体前进,而鲸却是以上下摆动尾鳍的方式前进。它们利用前端的鳍状肢来保持身体平衡及控制力向,有些鲸背部的上端还有能保持身体垂直的鳍。鲸和鲨鱼最大的区别是鲸和人一样有鼻孔,用肺来呼吸,而鲨鱼是用鳃呼吸的;鲸的皮肤很光滑,没有鳞片,鲨鱼都长着盾鳞;鲸是温血动物,鲨鱼是冷血动物 ,而且他们的尾巴也是不一样的。


  鲎,属于肢口纲尾目的海生节肢动物,鲎形似蟹,身体呈青褐色或暗褐色,包被硬质甲壳,有四只眼睛,其中两只是复眼,头胸甲前端有0.5毫米的两只小眼睛,对紫外光最敏感,只用来感知亮度,头胸甲两侧有一对大复眼。虽然鲎可以背朝下拍动鳃片以推进身体游泳,但通常将身体弯成弓形,钻入泥中,然后用尾剑和最后一对步足推动身体前进。鲎的祖先出现在地质历史时期古生代的泥盆纪,当时恐龙尚未崛起,原始鱼类刚刚问世,随着时间的推移,与它同时代的动物或者进化、或者灭绝,而惟独只有鲎从4 亿多年前问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,所以鲎有“活化石”之称。

最早的鲎化石见于奥陶纪(5.05亿~4.38亿年前),形态与现代鲎相似的鲎化石出现于侏罗纪(2.08亿~1.44亿年前)。与三叶虫 (现在只有化石)一样古老。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。



  鹉螺,法螺,唐冠螺,宝冠螺并称世界四大名螺,属珍贵海螺,具有相当高的观赏性的收藏价值。宝冠螺产地比较广,大多生成于太平洋及印度洋的热带区域内的珊瑚礁周围,靠捕食细微海藻等海洋植物及海洋浮游生物为生。宝冠螺壳厚而沉,整体色彩主要由红褐色和少量白色交叉溶合。唐冠螺属于大型海螺。贝壳大而厚重,长和高都可以达到30厘米,灰白色到金黄色,具金属光泽,形状像唐代的冠帽,因而得名。法螺,属法螺科,也称海神法螺,海南民间俗称凤尾螺。螺塔高而尖,高度低于总壳高的一半,螺顶常缺损。每层宽大的体层常有两条明显的纵胀肋。鹦鹉螺,仅存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区,壳薄而轻,呈螺旋形盘卷,壳的表面呈白色或者乳白色,生长纹从壳的脐部辐射而出,平滑细密,多为红褐色。整个螺旋形外壳光滑如圆盘状,形似鹦鹉嘴,故此得名“鹦鹉螺”。


2018-05-30 18:52:54

扫码关注 获取更多惊喜>>

青岛海洋科普联盟 版权所有 2008-2015 鲁ICP备17038802号-1
地址:中国山东青岛市市南区莱阳路2号
邮编:266003 电话:0532—82865666